这两天大家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款叫Lily的无人机刷屏呢?Lily号称是首款“抛掷拍摄”无人机,操作简单,只需往天上一抛就会自动飞行,根据用户手上的追踪器进行跟随拍摄(1080/60p全高清视频,能2倍慢动作播放),而且还是防水的(抛到水里不会沉,而且还能飞起来)。今天我们就来点(tu)评(cao)一下这部Lily无人机。
下面先来看看Lily的官方宣传视频,有很多特性是值得留意的:
?from=s1.8-1-1.2 首先可以明显看到,Lily是一款四轴无人机,采用折叠桨以减少携带体积。内置了高清摄像头,但摄像头并没有减震云台。一体化的机身完全内置了全部元件,包括动力电池也不能轻易更换,为的就是要达到防水的效果。
Lily官网还特意做了这张示意图,非常明了地解释了未来人们拍照的方式(第4个自拍是现时的状态),未来一定会是无人机在天空给你拍照的时代,我赞同这个观点。
好了,那么Lily是怎样玩的呢?首先Lily没有传统无人机的遥控器,也用不着你的智能手机,它的遥控器更像一个追踪器,把用户实时的位置“告诉”Lily。用户启动Lily后,随便往天上一抛,机器就会自动启动电机并保持悬停飞行,用户走它就跟着走,摄像头对准用户进行拍摄。看上去这种简单的操作方式,很适合入门用户,或者那些极限运动爱好者,通常他们都是没空操作遥控器的,好了,现在交给Lily自己飞行吧。
Lily没有传统无人机的遥控器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巧的“追踪器”,内置GPS,能实时传输用户位置给Lily,以便飞机跟着用户走。追踪器上面带有几个方向键,用于选择Lily以何种跟随方式进行拍摄(尾随、前面带领、旁边跟随、环绕、上升等等),不同的跟随方式能让拍摄角度有更多变化。另外追踪器上还带有拍照按键,一按Lily就会拍一张1200万像素的静态照片。追踪器还有另外一个作用,就是作为一个麦克风,收集用户身边的声音。因为飞行器上拾音会受到电机、螺旋桨以及飞行风噪影响,追踪器上的拾音会让视频的声音质量变得更好(这点值得一赞)。 另外,Lily也会根据追踪器位置,结合摄像头的识别,自动降落到用户手上。但官网说,这一功能还在开发中,似乎要实现精准降落,难度是很大的。
防水这一个特点是很有意思的,用户可以直接把Lily抛到水中,机器会自动从水面起飞,另外飞行时也不怕下雨了。防水性能完全得益于摄像机、电池等等部件的内置化,机身有了密封的空间,而无刷电机本身就是不怕水的,电路板刷上防水漆也不怕水了。
诚然,Lily的用户体验是挺不错的,最起码很有新意,但其中的缺点也不能忽视,现在我们就来开启吐槽模式吧。首先摄像头是固定在机身内部的,没有常见的三轴或者两轴减震云台,画面必然会受到机身摇摆的影响,变得晃动。要是在大风天飞行,估计画面肯定会晃到观众想吐了。 其次,由于要达到防水的效果,Lily的电池是严密内置在机身之中,也就是说,用户不能轻易更换电池,充电要像手机那样接一条线在机身上,而且充电时间要远远大于飞行时间。Lily的飞行续航时间是20分钟,充满电估计起码也要一个小时以上,这样的用户体验就不好了。
最后,Lily有一个致命伤,就是没有主动避障的功能。Lily在空中飞行,要是用户走过一些高的障碍物,机器是不会察觉这些障碍物的,撞上的可能性非常大。如果用户走到树林或者城市当中,那就肯定必撞无疑了。Lily官网也坦诚了这个问题,建议用户在开阔、没有障碍物的环境下使用,但这样的用户体验又变差了。 这里额外说说无人机的避障。要让无人机能实现主动避障,一定不能只靠GPS,可以采用雷达或者视觉识别。雷达的方式类似蝙蝠的避障方式,发射电波感测障碍物,从而避开,但雷达的精度很难保证,更何况是在民用领域上。视觉识别则是运用多个摄像头,连续不断的拍摄周围环境,识别障碍物,从而避开。视觉识别的精度可以做得较高,但对处理器的信息处理量要求非常高,算法的匹配也是一个难点。不过听说国内厂商已经准备推出视觉识别避障功能,说起来真心让人期待啊。
最后的最后,Lily售价999美元,约合6200元人民币,以现时无人机市场来说不算便宜。而且Lily要到2016年才能出货,到时中国品牌会否推出类似产品,还挺难说准的。 其实“Follow Me”(跟随)功能在之前的一些无人机产品中就出现过了,包括中国品牌的产品,不过像Lily这样做到极简的使用方法,倒是没见过。无人机产品越来越多,但真正考虑到用户体验的产品却不多,期待中国品牌能推出比Lily更好、更便宜的产品。
|